身為 Leica Summilux 35mm F1.4 ASPH. Pre-FLE 的用家,我既喜歡又糾結這款經典鏡頭。它是一款結構緊湊、製作精美、具有獨特個性的裝備,但亦有使用上的需要注意的地方。以下是我親身使用了半年所得出的看法。利申: 我不是專業的機械或光學專家;這篇評論是從具有三個月使用經驗的普通用戶的角度撰寫的。因此,您不會在這裡找到光學測試或技術分析,但我會以照片令你嘗試了解它的特性。對於正在考慮擁有這款鏡頭,或是對它感到好奇的讀者,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了解使用它的體驗和它所帶來的魅力。
徠卡 Summilux 35mm f/1.4 (11874) 提供了一個非常令人愉悅的銳度表現。雖然它的銳度不如後繼版本(FLE)那麼極致,但在 M10-P 上使用時,我覺得已經絕對足夠。(有傳聞說,後期生產的「銀盒」版本比早期的「白盒」版本稍微更銳一些,但其成像傾向更現代化。)我購買的這支鏡頭是 2003 年的「白盒」版本,在 24MP 的 M10-P 上,它的解析力絕對可以令人滿意。不過,它是否能在更高解析度的感光元件上表現良好,則需要其他用戶進一步測試。
在全開光圈下,這支鏡頭能提供足夠的細節,同時保持令人愉悅的平滑感,避免了過於生硬或臨床化的效果。這種特性賦予了照片一絲「徠卡光暈」(有點類似徠卡 Summilux Steel Rim 的感覺,但沒有那麼明顯),並在成像中展現出平滑且自然的過渡。根據我的使用經驗,正如評論中提到的,這支鏡頭的中心銳度在 f/1.4 時確實非常出色,在拍攝人像或街拍場景時,能很好地保留主體的細節。全開光圈時,邊角的銳度略顯柔和,但當光圈縮小至 f/4 或 f/5.6 時,邊角銳度會明顯提升。對我來說,這不是什麼大問題,因為我很少需要邊角到邊角的極致銳度。
鏡頭存在輕微的桶形畸變和邊緣色差,但這些都可以在後期處理中輕鬆修正。對比度和色彩呈現偏柔和,沒有現代鏡頭那種冷峻、銳利的感覺,相反,帶有我非常喜歡的一種懷舊韻味,特別是在黑白攝影中更為顯著。
關於散景,我非常喜歡這支鏡頭在呈現出色的 3D 立體感的同時,還能實現平滑的過渡效果。這與 11663 鏡頭直接將主體從背景中分離的特性有所不同。柔和的過渡讓照片看起來更令人愉悅。(這純屬個人喜好;11663 那種「切割空氣」般的特性也受到許多用戶的青睞,我曾經也是其中之一,所以這完全取決於用戶的偏好。)
關於抗眩光性能,我覺得 11874 的表現還算可以。在順光條件下,它的表現非常出色,幾乎沒有明顯的眩光,能夠拍出清晰、對比度良好的影像,同時很好地保留了色彩和細節,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於日間街拍。然而,在逆光或側光且有強光源(如太陽)的情況下,它會出現輕微到中等程度的眩光和光斑,表現為柔和、霧狀的光點或光暈,特別是在 f/1.4 全開光圈時尤為明顯;將光圈收縮到 f/5.6 或 f/8 可以減輕這些影響,但可能仍會有些許光暈殘留。對我來說,我並不介意這種光學特性,因為在某些場景中,它可以為照片增添一種特定的氛圍感。
關於焦點偏移問題,我相信這是許多潛在買家猶豫不決的原因,而我曾經也是其中之一。在購買後,我的這支鏡頭(序列號:393xxxx)在 M10P 上確實出現了焦點偏移的情況,不僅在 f/4 光圈下發生,甚至在 f/5.6 和 f/8 時也會出現。未能在購買前充分測試鏡頭是我的失誤,因此我強烈建議任何考慮入手這支鏡頭的人,在購買前一定要進行充分測試,尤其是在 f/4 及更小光圈下,以確認焦點的穩定性。
儘管如此,焦點偏移問題並未減少我對這支鏡頭的喜愛——它的光學特性實在太中我的口味。我計劃將它送去進行 CLA以修復焦點偏移的問題。
當我第一次拿起這支鏡頭時,我對它的小巧和扎實感感到驚喜——老實說,真的像一件小小的手工藝珍品。金屬鏡身和那些細緻的紋理設計完美展現了徠卡的工藝水準,這種質感仍然需要我慢慢去欣賞。中心的銳度超出了我的預期;即使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,細節也能被很好地捕捉。而散景的表現則有一種柔和、自然的流動感,帶著溫暖的復古氣息——這大概就是我選擇 Pre-FLE 而不是更新款 FLE 的原因之一。說實話,我有點喜歡它的小缺陷。柔和的色彩和順滑的模糊效果,讓我的照片擁有了一種我在其他地方未曾見過的氛圍,特別是在拍黑白街頭攝影時,這些照片總能牽動一些舊時回憶。
關於焦點偏移問題,老實說,它有時會讓我有些困擾,甚至會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光圈選擇。如果你是那種追求超銳利、現代風格成像的人,我建議你選擇 FLE。但如果你可以接受一些更個性化的特質,甚至希望你的照片能講故事,像我一樣,那這支鏡頭值得一試。
「經典與現代的交織」- 這是我使用這支鏡頭半年後的真實感受。相信這支鏡頭我會一直持有下去。以下是我用 11874 拍攝的一些照片: